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以乌拉特中旗为试点,按照“两南两北”(南农北牧、南草北饲、北繁南育、北肥南施)区域农牧业大循环发展思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在农村牧区深入开展“农牧结亲”活动,推动95个嘎查村结成41个对子,建立158条供需清单,推进各民族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推动边境地区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聚焦组织联建 建强民族团结红色堡垒
巴彦淖尔市坚持统筹协调、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着力打造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综合考虑辖区嘎查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党建水平、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发展规划等因素,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拟定“农牧结亲”名单,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推进会、洽谈会等方式,组织双方嘎查村党支部“结对认亲”,签订农牧结亲意向书,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等工作,根据各自优势和短板,梳理形成供需清单。
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各类结亲联谊活动352场次,互派27名干部在乡村振兴等岗位实践锻炼,发展特色农畜产业链13条,互联互促创建成5个“整乡推进”示范苏木镇和48个嘎查村“模范支部”,有效推动区域优势互补。
聚焦生产联促 汇聚民族团结发展合力
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两大目标,巴彦淖尔市聚焦“加工”和“品牌”核心环节,结合全旗“一镇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和推进“三带三领三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结亲嘎查村党支部之间根据农畜产品产业链基础,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组建产业联盟,构建起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干部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培育规模化种植、农机社会化服务、奶食品加工等特色主导产业,打造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不断优化种植养殖结构,提高种植养殖管理水平。
截至目前,全旗共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4家,带动农牧民入股3312户,总筹资6925万元,累计分红828万元,惠及农牧民2209户,壮大了酸马奶、肉牛、樱桃、辣椒等9项主导产业和品牌产业,有效推动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双提升”。
聚焦活动联谊 共建民族团结和谐家园
巴彦淖尔市依托“一校一队一车一户一业”“党政军警民企”“农牧结亲”等特色党建载体,充分利用口岸国门、抗日烈士陵园、国防教育实训基地、脱贫记忆展馆,以及各级党群服务中心、草原流动党校、党员中心户等阵地,整合党校骨干教师、基层党务干部、先进典型模范等组建宣讲师资库,结合红歌会、民俗文化节、农牧民文艺汇演、鸿雁艺术节、那达慕大会、全民运动会、珍珠节、打马印、书画摄影展、趣味运动会等文化共建活动,编排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主题文艺节目,定期选派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理论宣讲活动和民族联谊活动,讲述内蒙古完成“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累计组织“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籽籽相拥·同心筑梦”“民族团结一家亲”“国旗耀边关”等联创共建活动230余次,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讲清楚“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让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聚焦资源联享 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
巴彦淖尔市充分发挥边疆民族地区优势、深化协作联动,促进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乌拉特中旗精准匹配各类资源需求,集中摸清共建嘎查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党建水平、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发展规划等要素,充分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全力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大力鼓励引才聚才、创办集体经济实体,搭建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交流平台,大力扶持现代农牧业、民族手工业、民俗旅游、电子商务、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打造“一镇一品”发展模式,以一条特色化、精品化、规模化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实现农村牧区资源利用最大化,让民族特色产业成为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香饽饽。
近年来,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实施,共建嘎查村党支部探索开展捆绑联营、资源联享、产业联建等生产资料互用、发展技术互学等共建共享活动80余次,打造跨苏木镇的集体经济联合体4个;根据农牧业不同季节需求,通过南北轮牧,相互提供饲草料、有机肥等生产资源,累计帮助320多户牧民解决牲畜过冬度春饲草料短缺问题;新招募87名到嘎查村任职的大学生,为12个人才短缺的边境嘎查村各调剂1名大学生,协助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族团结、产业发展等工作。
聚焦困难联助 搭建民族团结连心平台
巴彦淖尔市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服务百姓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建立87支由党组织主导,党支部书记牵头,边防派出所、驻地企业和农牧民联动的“红石榴”党员志愿服务队伍,与困难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
共建嘎查村党支部之间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建立供需清单,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三服务一促进”等实践活动,每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你有困难你找我,我是党员我帮你”等共建活动,每季度开展1次跨村联建、团结联谊活动,将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建设成为各民族、各领域、各级党员群众集聚的共建团队,累计开展助困、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370余次,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困难580余件,展现各族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
针对抗洪救灾、牧区干旱等突发情况,结对嘎查村党支部通过互派34支志愿服务队开展医疗巡诊、服务代办、应急救援、卡点值守等义务服务1200余次,为旱情严重的嘎查村捐赠饲草料8万余斤、草捆4000余捆,为有特殊困难和受灾群众募捐资金56万余元,发放饮用水、方便面、大米等物资4000余件,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燃眉之急,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彰显民族团结,凝聚起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强大力量。
聚焦生态联护 共建民族团结美好家园
巴彦淖尔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加快农牧业绿色发展,补齐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突出短板。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契机,各苏木镇党委组织“农牧结亲”党支部围绕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等,结亲嘎查村党支部之间开展按季节南北轮牧活动,通过冬季牧区牲畜到农区遛茬,春季用农区草料舍饲喂养牧区牲畜,夏季用牧区羊粪为农区耕地施肥等措施,加强农牧业的区域联动,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实现畜群降下来、收入增上来、生态好起来、草原美起来的目标。
巴彦淖尔市民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开展“农牧结亲”活动是党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益探索,是促进农牧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优势互补的积极探索,必须立足南北农村牧区发展实际情况,准确分析党组织优势所在和共建的契合点,最大限度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真正实现区域融合发展的目的,让各族群众在互帮互助中实现共同发展。

